文化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担当和责任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09-05-11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  国际金融危机能够使我们更加关注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文化。广泛进行制度文化创新,提倡适度、合理的消费文化,扩大文化消费,是拉动内需之必需——

  ■邱连波

  国际金融危机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深刻的文化启示,在应对这场危机中,我们应抓住机遇,从更高、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上,关注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文化,以推动符合人民利益和需要的文化创新。

  制度文化创新不能抛弃道德品格

  市场经济是以信用和法制为支撑的,但在被公认为成熟的美国市场经济体系内,国家管理者对自由资本主义无以复加的膜拜,使政府放松金融管制。次贷在资本追逐利益的要求下被放宽了信用审查,放任无节制的消费和贪欲慢慢做大虚拟经济,进而引发房地产泡沫和金融衍生品泡沫。这当中,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高管为了利益放弃职业道德操守,把投机推向高峰,从而埋下了金融危机这颗“定时炸弹”。

  道德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如果人们失去了心中的道德律,那么所进行的产品的创新可能并不意味着进步。文化特别是制度文化创新具有双面性,我们必须时刻警惕,防范由于道德和认知水平局限带来的经济风险和社会负面作用。最近,有两件事让我们看到美国国内也在反思金融危机中的道德问题:一是奥巴马高调指责AIG高管在接受联邦救援后发放高额奖金的行为“无耻”,二是美国参众两院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关键时期,高调通过鼓励志愿服务的“服务美国法”。

  金融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,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程中,必须强调人的道德自律和社会的法制约束,最大限度地抑制文化特别是文化创新的负面作用和影响。政府和社会有责任在人性中利己和利他的关系中找到平衡点,打造符合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文化,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旋律的共有精神家园。当前,要广泛进行制度文化的创新,消除制度性缺陷,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,维护好国家和广大人民的利益。

  以精神文化创新促经济社会发展

  近代以来的世界发展历史表明,经济危机和战争往往催生重大的科技创新,引发产业革命,带动经济进入新一轮的增长。对这次金融危机原因的分析表明,由于危机前的实体经济发展无法得到新技术群或新技术革命的支撑,资本缺乏向实体经济投资的空间,因此只能进入虚拟经济体中。

  当前关注国际金融危机,应看到其所蕴藏的机遇,尤其是关注并作好迎接新技术革命到来的准备。依靠教育提升人的就业、创业能力,提高人的创造能力,依靠科技研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、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,以精神文化的创新推动我国经济健康、可持续发展。这是摆脱危机、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。

  加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力度,迎接进入21世纪后第一次重大科技创新突破与产业革命的到来。目前,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着环境、能源及健康等重大挑战,能源技术已成为推动新技术革命的方向。一些科学知识体系内在矛盾已经凸显,强烈呼唤科技创新突破和科学革命。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,“我国现代化建设已经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战略要求。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,我们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创新,调整产业结构,转变经济增长方式,应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”。

  提升人的创造能力和国民素质。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发布的《中国现代化报告》指出:“目前,我国创新能力的国际差距和国民文化素质的国际差距都比较大,培养具有创造力的文化人才,提高中国文化创造力,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。”面对金融危机,我们应借制订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”之机,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,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和技能的培养,重视人文精神特别是职业道德和法治意识的培养,提高学生综合素质,增强生活、就业、创业能力,让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中国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的优势。

  合理的消费文化是扩内需的长久之策

  长期以来,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,这种增长方式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生活土壤。在科技高速发展、生产规模巨大、资本全球性流动的现代经济面前,人们过度积累和储蓄、节制,微观上会导致个人生活水准低、幸福感弱,中观上会造成企业生产需求不足,宏观上会使社会经济发展缓慢。个人消费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已经是扩内需的首要问题,是转变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,它将促进中国经济回归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上来。目前,国家在努力增加居民收入,并不断完善分配、就业、教育、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,为居民消费创造条件,减少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。与此同时,全社会应提倡适度、合理的消费文化,把人的生活放在追求快乐、幸福的目标和体验幸福的过程上来,挖掘消费热点,提高居民收入中的文化消费比例,推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。

  (作者单位:辽宁省教育厅)